乾坤垂裳——清十八世紀 緙絲十二章龍袍
此袍圓領右衽,馬蹄袖,裾四開,月白色菊花蝴蝶紋綢里,石青素緞接袖,石青色云蝠金龍紋領襟邊及袖端,飾片金緣。袍身以圓金線織龍紋九條,兩肩前後正龍各一,下襟行龍四,里襟行龍一,從正面、背面觀之,均可見五條龍,是為“九五至尊”。袍身列十二章,間五色雲,雜以花卉八寶,下幅飾海水江崖及如意云紋。

乾隆十二年(1747年)重修《大清會典》,首次將冠服細分為禮服、吉服(采服)和常服,并對石青、明黃、大紅、月白四色禮服的服用場合作了具體規定,并延續至清末。此袍為帝王夏日所穿吉服,吉服也稱采服,其等級略次於朝服,用於慶賀歲時、婚嫁生辰、勞師賜宴等一般典禮。因袍面多以龍為圖案,也被稱為“龍袍”。此袍周身列“十二章”紋的形式,正是乾隆朝所確定的服飾制度。“十二章”出自《尚書•益稷》,以“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龍、華蟲、火、粉米、宗彝、黼、黻”十二種紋樣裝飾於服飾之上,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,光耀大地;如山,鎮重四方;如龍,變化威儀;如華蟲,文采輝煌;如宗彝,有知深淺之智、威武之德;如水藻,清爽潔淨;如火苗,光明向上 ;如粉米,供養萬民;如斧,剛絕果斷;如兩己相背,明辨是非,背惡向善。概言之,十二章紋象徵著至善至美的帝王之德,乾隆帝對這一紋飾的採用,正是滿族統治者接受漢文化傳統君德思想在服飾上的最高體現。
有清一朝,成造御用及宮中所用衣物 ,一般先由如意館畫樣人依照禮部定式繪製出樣稿,呈由皇帝御覽欽定,再發往織造局製作。宮廷服飾所用衣料大多由江南三織造,即江寧織造局、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生產,極少部份由京內織染局織造,三處織造中,以蘇州的緙絲及刺繡工藝最為精妙。此袍通身滿緙五彩雲龍紋,緙織技法嫺熟精妙,極具乾隆一朝繁華奢麗之風,當為蘇州織造局的精心巧思之作。在中國品類繁多的絲織物中,緙絲為極名貴的一種,素有“一寸緙絲一寸金”之說。它是以生絲為經、熟絲為緯,以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的平紋織物。由於其經絲通貫,緯線不貫穿全幅,而是按照花紋輪廓及顏色交接的邊緣反復換梭,以致邊緣有彩色緯線斷頭及鋸齒狀的縫隙,故緙絲也被稱為“刻絲”“尅絲”或“克絲”。緙絲因其耗費工時巨大,“婦人一衣,終歲方成”,以千絲萬縷成其工巧華麗,故在清代,漸為皇室所壟斷。
此件龍袍工藝精湛、色彩瑰麗、華美堂皇,歷經兩個多世紀的風雨變遷之後,雖有若干開緙及缺損,但仍不失為一件瑕不掩瑜的難得佳作。首都博物館收藏有類似緙絲十二章龍袍,亦可為參考。
(馬曉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