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玉質,雲龍紐方形璽。陽文篆書。面4.1厘米見方,通高4.8厘米,紐高1.8厘米。 有清一代,除國璽之外,數量最多者為帝王們平日鈐諸於書畫上的各式閑章,尤以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慶四朝為盛。本璽即為嘉慶年號璽,清制,皇子即帝位之后,均要刻製一套年號璽,一般包括“某某之寶”“某某御覽之寶”“某某鑒賞”等。每一帝王的年號璽均有多方,使用不同材質,刻製于不同時期。這類璽專爲某位帝王所獨有,不能繼承鈐用。 颙琰做皇太子時,封嘉親王,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86歲的乾隆帝退位,授璽儀式在太和殿舉行,乾隆特賜新即位的子皇帝年號為“嘉慶”。嘉慶帝後來在《禦制詩餘集•周甲延禧之寶聯句》中曾敘及自己年號的來歷:“庚辰(乾隆二十五年,1760年)皇考元旦試筆,得長律二首,複即景成《歲朝圖》,書之幀端,以迓新韶嘉慶。”是年十月,嘉慶帝誕生于圓明園天地一家春。“是嘉慶新元,仰承眷顧厚恩,已肇錫于我生之先。” 本璽作為嘉慶帝年號璽之一,當為帝王幾暇之餘,瀏覽鑒賞書畫時鈐用之寶。該璽明確著錄於《清代帝后璽印譜》中,玉質細膩溫潤,龍紐雕刻細緻生動,宜善珍藏。 (馬曉霞)
|